大国相争中的美国苏格拉底计划始末
    2025-10-13      10      来源: 本站       分享:

    文 > 王硕 


    2019年7月有一篇文章“苏格拉底计划:对抗中国的关键?”提到美国有人认为,可以借鉴里根时代的苏格拉底计划(Project Socrates)的经验,来对付今日之中国。这篇文章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支持苏格拉底计划“重返”以对付中国。在2020年4月,组织开展了苏格拉底计划的迈克尔·塞科拉(Michael Sekora)拖着年迈之躯,也在呼吁应当推动类似苏格拉底计划的项目,来对抗崛起的中国。那么到底苏格拉底计划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里根总统坚持启动苏格拉底计划,以全力遏制苏联,并防范各国超越美国

    在美苏对峙的岁月里,美国未曾放松过遏制苏联。在里根总统上台之前,1976年美国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的一份“布西报告”,分析并指导了美国如何开展先进技术输出管制,这标志着美国进一步加强对苏联等国高新技术转让的管制。在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等人力主对苏采取更强硬态度,1978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方面重要技术清单”,将十多种尖端技术一概列入禁运。1979年美国国会又推出《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强化对技术出口的控制。

    随着1979年底阿富汗战争的爆发,苏联扩张的势头更猛,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突出,卡特政府对苏联随之实行了更大规模经济制裁。在1979年,不仅对苏联禁运粮食,还禁运了石油天然气设备。这些措施虽然对于苏联影响很大,但是却未达到美国的预期。在1980年底里根总统入主白宫之后,美国政府还发现各种管制尤其是先进技术的管制,没有根本削弱苏联,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想方设法防止先进科技外泄,却连带导致了美国经济竞争的优势也受到了削弱。如在美国汽车业等几个支柱工业产业中,美国的先进技术管制造成了对本国产业的诸多限制,而日本、德国等国则心无旁骛,千方百计乘机获取先进技术,专注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并快速赶超了上来。一些美国人越发清晰地看到,美国正在失去其竞争力。虽然社会舆论中有一些类似日本公司不平等竞争策略赢得了市场等等说法,但是对于里根总统等人来说,这种浅层次的说法,不能根本解释问题的所在。里根总统敏感地观察到,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基于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未来的超级大国转变;而苏联在国家层面制定、部署了他们的全民性的基于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整合了全国性组织,以高度集权统一的方式,在综合国力没有美国强大的情况下,反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于是在1983年,距离自己的第一届总统任期结束只有最后几天的日子中,里根总统签署了一份行政命令,要求在美国国防部情报局(U.S.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内建立一个新的机构,以启动苏格拉底计划。这项计划牵头负责人就是现在呼吁对付中国的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塞科拉,多年之后,他还很荣耀地回忆起里根总统对这项计划的重视。他谈到里根总统从竞选之时,就在缩小政府规模的承诺上赢得了广泛声誉,上任之后还未曾增设一个新的联邦政府机构,但是在苏格拉底计划上,他则不惜改变自己的承诺。

    时间与效果印证了里根总统的远见。曾在《小战争杂志》(Small Wars Journal)撰文的美国作家斯特凡·J·巴纳奇(Stefan J. Banach)认为,里根总统通过苏格拉底计划所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战略,戏剧性地成功调正了美国外交、信息科技、军事的方向,实现了美国在全球的力量增长。在科技上指数级的进步,赢得了与世界上每一个对手的较量。而且不仅推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精确打击弹药、隐形飞机、全球卫星公司的发展,还促使互联网的前身万维网(WWW)在1989年的创建成为可能。


    里根.jpg

    里根赢得冷战以及和平时代的战时总统称号


    苏格拉底计划的秘密何在?

    苏格拉底计划到底是什么呢?对于不知情者来说,苏格拉底计划很像是一个学术组织或者学术活动,因为在有的报道、简报中,提及了决定了竞争输赢的“四维科技空间”,谈到了“基于金融的发展规划,无法提供产生竞争力的逻辑结构”等等这样的内容。但是实际上,苏格拉底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目前我们有限的了解,它主要致力于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准确查出美国竞争力下降的根源所在,一个是如何推动具体的举措以逆转美国的竞争力。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计划的成员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情报系统,对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进行细致地核查。这项工作在美国历史上是首次的,通过深度的情报工作与数字数据信息的处理,产生了如同鹰眼般俯瞰、透视的效果,找出了美国竞争力下降的症结所在。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二战末期及之后,美国放弃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采用了以金融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简而言之,以金融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核心围绕优化资金的使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能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关键。而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则是核心围绕如何获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获得成功。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竞争力优势的根本基础。二战之前的美国工业巨头,如福特公司、通用电气等世界闻名企业,素来都是以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这些公司里,先进技术与资本扩张并行不悖,不断扩展商业版图。美国的经典经验,也是二战之后日本、德国工商业崛起的办法,后来这些经验同样为中国、印度等国所重视,并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不过,对于二战之后确立全球优势地位的美国来说,金融资本集团可以借助国家优势实现快速地经济扩张,这种财富获得的途径,比原本的工业巨头通过商品生产获取利润的途径要更快速、更刺激。但是长此以往,对于美国来说,的确又逐渐削弱了本国的工业制造业。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苏格拉底计划的研究,他们确定了一些与恢复美国的竞争优势有关的关键因素。如:决策者必须恢复将获取、利用、研发先进科技作为其决策的基础;为了实现领先,美国必须创造性地引领下一个科技革命——自动化创新革命(the automated innovation revolution);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要围绕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来开展,而不是围绕如何满足竞争的需求来开展;有效率的科技开发,需要把握好关键四个维度的“技术空间”,只有在四个维度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超越对手,才能产生竞争优势。

    对于迈克尔·塞科拉以及美国政府核心人士来说,苏格拉底计划之中,特别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设计、构建、试运行中的自动化创新系统。苏格拉底计划所开发的这个系统,致力于使美国的私人和公共组织,能够以高度灵活和独立的方式,合作创新实现并保持美国的竞争优势。也有美国人士担心这种做法会不会太像苏联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工业政策,但是斯特凡·J·巴纳奇在《小战争杂志》上写道:“不用担心!”因为国家科技基础战略与苏联以政府为中心,由政府来挑选赢家或者输家的模式不同,它是由来自美国竞争力相关各系统的各部门代表共同制定的一项宏大的科技战略。而且,建立之后,里根总统对苏格拉底计划的效果也是满意的。他感到苏格拉底工程已经形成一个战略性的优势,科技被及时、连贯和灵活地利用,整个美国的全部资源以一种理性和可塑的方式,按照美国价值观实现了互动和共生,实现了有机的发展。


    漫画描绘冷战的铁幕徐徐拉开.jpg

    漫画描绘冷战的铁幕徐徐拉开

     

    对手遏制、自身误判,苏联未能领跑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致命结果

    评价苏格拉底计划的效果,还可以从苏联方面来看。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大相信美国遏制苏联的效果,因为苏联的情报机构很高效。大名鼎鼎的克格勃,以及更为神秘的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格鲁乌”(GRU),一直积极地使用各种手段获取西方军事技术在内的先进科技。美国国防部情报局曾努力阻止一个有着克格勃背景的公司收购一个美国电信公司,但是克格勃最终通过非洲、欧洲的一些公司机构的复杂关联操作,最终获得成功。现在的普京总统,在他的特工时代也参与过“搬运”美欧科技情报的工作。但是这种秘密高效、代价高昂的苏联情报战线的卓越工作,在反击美国对苏联的科技、经济的遏制上,并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对先进科技的外流控制越来越严格。里根总统上任后进一步推动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各成员国,将大型船舶设备、超导材料、机器人及相关设备、油气开采技术等在内的58种尖端技术纳入管制清单,两年之后又进一步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关软件等也纳入管制范围。但是本来致力于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禁运的“巴统”各国,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为了自身利益,暗地里乐于做令美国气愤的事情。因此里根政府在1985年之后,又与“巴统”成员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建立“类巴统管制”机制,邀请了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印度、新加坡、韩国等国加入,协助美国。所有的这些全面围堵和系统策略,在全球对于苏联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是苏格拉底计划的展开,恰好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相呼应。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信息革命为先导,在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民用技术上出现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苏格拉底计划刺激了美国的雄心,提升了美国的竞争力。而在美国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苏联却变得有些迟钝了。在1984年苏联官方还在提出,要把国民经济转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发挥机器制造业的主导作用。这些迟钝和误判的代价是,苏联在新的科技革命的众多关键领域被狠狠甩在了后面。即使是普京这样优秀的情报人员获得的科技情报,也被大批量束之高阁。有些利用起来的情报,也无法做出深度地应用和实质性地跟进。1986年苏联有各种计算机10万台,而美国己超过100万台,有人认为在科技方面,苏联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约15年。

    还有一个因素:沉重的军备继续拖住了苏联科技进步的步伐。苏联的确在某些军事科技上水平很高,但是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和备战全球的需要,很多科技无法实行“军转民”,无法促进国民经济所需科技的全面发展。局部的军事科技上的成功,无补于总体战略上的全面落后,自身的弊病如同落锁的巨坝阻挡了科技革命的一江春水。苏联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变缓,苏联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981年至1985年间,降至3.7%、1.1%、3.1%和3.1%,苏联实际已经步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87年时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的普里马科夫在北京曾透露,苏联国民收入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50 %,而另一位苏联经济学者博洛金则使用购买力平价法测出,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38%。


    美国与中国之争的到来.jpg

    美国与中国之争的到来


    苏格拉底计划被老布什总统废止,却在现在被一些人别有用心地旧事重提

    苏格拉底计划的成功在于对抗苏联的成功,苏格拉底计划的解体也在于苏联已经被彻底削弱。1989年之后入主白宫的乔治·布什总统,在苏联即将解体的1990年4月,签署命令停止了苏格拉底计划。迈克尔·塞科拉对此相当失望,直接提交了辞呈。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美国政府看来,苏格拉底计划更像是一项“工业政策”,所以不再受到青睐。但是实质上的原因,显然与大敌已去直接相关。斯特凡·J·巴纳奇在《小战争杂志》、伯尼·杰拉德BonnieGerard在《外交官》中都曾撰文指出以金融经济为基础的发展策略回来了。这比科技为基础的发展策略更有诱惑,非常方便让已经巩固了全球霸权的美国,直接“收割”全球红利。

    但是与苏格拉底计划之前的情况一样,这种回归的策略对于美国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埋下了隐忧。苏联解体之后的30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和各国都在崛起,中国在先进科技上也走在了前列,且已经获得了许多关键技术。目前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战,不仅仅体现在贸易赤字和商品交易的不平衡中,也深度涉及了先进科技的方方面面。美国国防部2020年发表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还指责中国加强了军事力量,图谋挑战和取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昔日的苏格拉底计划被一些美国人旧事重提,并建议美国各界认真参考。不仅迈克尔·塞科拉本人在呼吁,他的合作伙伴艾文·阿克曼(Ervin Ackman)也表示,目前的政治因素也有利于推动苏格拉底计划“复苏”。现实的情况也是,当美国的政客们认为可以获得自己的竞选等政治优势时,无论懂不懂苏格拉底计划和当时的时代,他们都会很容易转变立场,去挖掘可能遏制中国的一切历史经验,尤其在有人开始呼吁中国使用了卓越的战略和战术来获取科技,需要被遏制、被制止之时。也许,美国重启苏格拉底计划的可能性,已经开始变大了。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第四次科技革命与苏联解体[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2. 朱启超,朱博顺,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进行科技遏制的[J],世界知识,2019(7).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