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人物】杨波:营造“罗德北京大家庭”
从大学实习到三十而立,他把人生最好的11年留在了罗德公关。小到新闻剪报,大到客户竞标,公关工作从来没有哪一刻让他感到枯燥,不断自我激励和百分之二百的付出都是他始终坚持的习惯。而今,他带领着80多人的公关团队锐意进取,并努力做一个恩威并济的“大家长”。他就是罗德公关北京办公室总经理杨波(Paul Yang)。
给力的团队好比温馨的家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国际公关》记者来到杨波位于东直门附近的办公室,落坐在窗边最明亮的角落,听着玻璃鱼缸中哗啦啦的流水声,似乎感受不到这已是深秋寒冷的北京。
杨波穿着他素来喜欢的白衬衫和青蓝色条纹背心,轻轻摇下白色的百叶窗,好让阳光不至于照到眼睛,沉了一口气,为记者娓娓道来他的公关路。
2012年1月,罗德公关正式任命杨波为北京公司总经理兼副总裁。作为罗德公关全球同职位级别最年强的总经理之一,当年只有31岁的杨波上任后大刀阔斧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装修办公室。在他的领导下,罗德北京办公区重新整合了办公区域,让同一个团队的人坐得更近,给每个人换上了更宽的米白色桌子,增添了站立式工位,同时降低了工位间的挡板。“我希望在我的带领下,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般温暖。”杨波明白,公司气氛的亲和能够带来的吸引力和动力,就好像当年他所经历的一样。
时间回到2003年1月,在22岁生日的第七天,杨波第一次推开罗德北京办公室的大门,开始为期六个月的实习。当时公司里只有不到20人,办公室也不过是现在的1/3大。两三个人就能组成团队,一起分担成功失败、欢喜忧愁。同事之间说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就好。那种温馨的气氛让杨波很快找到了家的感觉。
“大公司总是给人很多憧憬,你看到的是很大的队伍,但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小。”杨波说,在罗德却让他感觉到,公司虽然小,但每个人的空间都很大,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无限可能,这种魅力吸引着他,让他决定放弃已经拥有的“四大”之一普华永道的工作offer,转而决定留在罗德,留在公关行业。
对于杨波来说,融入团队并不是件难事,对职场的新鲜感也让他充满了干劲儿。对外经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背景,有着丰富学生会活动组织和企业洽谈经验的他,做起公关工作来仿佛并不陌生,“这不正是我喜欢干的吗?原来这就是公关啊!”杨波很快找到了感觉。
然而,是一次机会让他意识到,这些本事对于应对职场,还是不足够的。
当时,罗德公关在北京主要做汽车和科技行业的项目。实习期间,正赶上罗德纽约的一名高管来京,带一个服务IT行业的项目,杨波也被安排到团队中。在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眼里,“从总部来的副总裁”就像戴着一圈金灿灿的光环。这样一个人物,却手把手教杨波用怎样的措辞撰写客户邮件,怎样用最恰当的格式完成活动后的报告。“受宠若惊”之余也让他懂得了细节的重要性。“赢得客户的信任就在那一字一句之间。”
自我激励下的公关人进阶
短短两三个月,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杨波得到了一种进阶的感觉。当然,这与他的勤奋也离不开。每天下班,杨波都会抱着厚厚一沓客户资料回家。谈到这里,杨波笑称,其实不一定都能看懂,实际也从没看全过,但就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断给自己压力。
除此之外,杨波每天早上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看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新闻,这个习惯,十一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可能现在掌握的信息一个小时后跟客户开会,就可以用上。”杨波认为,在公关行业,信息非常重要,一定要做捕捉信息的能手。
说到这儿,杨波拿起了他的水杯——一只画着“北京地铁2号线”车票图案的白色陶瓷缸子,然后把盖子打开,轻轻啜了一口水。如果不问,你也许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高高瘦瘦、眼窝很深、皮肤白净、说话温和的男人还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多年的职场修炼,已经让他褪去了胡同串子的模样,添了许多职业经理人的气质。但那份阳光和热情,却始终从未离开过他。
初入职场的杨波,印象最深的工作就是“贴剪报”。一张A4纸,要在固定的位置写上报纸名称、日期、版面,然后把剪报贴在下面。“这里面很多学问的。”杨波说,有时候国外企业看不懂中文报道,还要加一两句翻译。这一个在别人看来无聊的工作,杨波却越贴越上瘾,慢慢地找到诀窍,发现其中价值,也提高了效率。就这样,一做就是三个月,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后把剪报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正是凭着这种坚持和细心,他很快就掌握了新闻稿撰写、媒体沟通等重要技能。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更坚定自己很适合做公关。
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尤其来自客户的赞扬,但他却认为,公关行业是需要自我激励的。公关人可能在临近一个活动的时候熬到凌晨两点,就为了改好一个新闻稿,在凌晨三点时全部打印出来亲手将资料分装完毕,睡不了几个小时就要到现场了。而当客户出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everything is done”,但是背后的努力他不一定看得到,而且还可能提出点瑕疵。“有些客户真的很难说一句感谢。”杨波说,客户往往不太懂得表达,有的客户故意不表达感谢来激励你。这个时候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就太重要了。“我从来不需要别人来表扬,每天拍着胸脯告诉自己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在进步,就够了。”
好习惯成就好的客户服务
杨波正式到罗德上班后,从AE做起。那时正赶上北京SARS肆虐,很多外地来京人员回了老家,部分公共场所停业,大街上只剩下随处可见的口罩和稀稀拉拉的人流。杨波赶在大学封校的前几天走出了校园,开始了纯上班模式。每天清晨,他就抱着客户资料,坐在空旷的117路公交车上,迎着朝阳去上班。在从家到办公室的这段路上,摇晃着的是他的青春。
在那段时光里,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每个周末都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周六还是会像平时一样到公司,整理上周的东西,做下周的计划。“有时候欠账可能不重要,不做没有人会死,但是往往做了会让人发现意想不到的好处。”杨波总是愿意花时间在解决“欠账”上。
在罗德工作的那几年,他所服务过的项目涉及行业广泛,包括飞机制造业及物流、汽车、能源、金融、医疗保健、旅游、高科技以及政府事务等行业。服务的客户有雅高集团、波音公司、英国石油、花旗集团、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DHL、阿联酋航空、米其林和诺华集团,等等。这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服务将近7年的客户BP(英国石油公司),这也让他 “爱上了”这个行业。
杨波说,能源是与国家政治与经济都密切挂钩的战略行业,服务这样的客户,既要了解国家政策、国际上的多边关系,还要了解我国的经济状况。杨波去过BP在重庆的醋酸厂,也去过BP在中国的太阳能生产线,还在出差时特意去BP投资的双品牌加油站加油。他说,只有实地去看才能更好地了解客户。
记得有一次客户要求在9月30日发一个关于“BP中国区总裁获得政府专家奖”的新闻稿,但是马上就到十一黄金周了,新闻很难落地。杨波与另外一名同事便硬着头皮给十几家媒体打电话,沟通发稿事宜。后来很多主流网站媒体发出了新闻,两个人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杨波记得很清楚,《京华时报》还在“十一”长假中旬恢复财经版的第一天,刊登了稿件。“做公关要尽全力,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当然,还要有一定的运气。”
“我上周五才参加了一个能源行业公司的竞标,对于能源行业的热爱可能是一辈子不能改变的。”杨波说,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BP给了他很多锻炼的机会,把他从公关新人锻炼成一个客户经理。
2007年,杨波被亚洲总部选到新加坡办公室工作两个月,实地参与当地办公室的公关活动以及竞标,与当地媒体进行沟通合作。再一次到新的环境“实习”,让杨波收获颇多。从头了解新的客户,熟悉新加坡的媒体环境,学习如何与国际媒体进行沟通,并拥有了很多实践经验。这也让杨波的视野扩大了很多。
做最有价值的公关公司
很多公关人都会说要做最有实力的、最好的、客户最满意的公关公司。而在当上罗德北京的总经理之后,杨波给自己树立的目标是“打造在北京市场最有价值的公关公司”。“价值”两个字是绝对的核心,用英文来表达,就是“The most valued”。“我首先希望我们提供的服务能够被客户认可,其次是希望罗德公关所体现的价值能够赢得员工、客户以及媒体的心。”
如今,杨波已经不再做太多具体的业务,但是依然与媒体保持很好的沟通。经常去了解公关公司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听他们提出的意见。有时,还会亲自去现场观察同事的状态和分工,甚至包括团队在活动现场的站位是否合理。有一次一个活动马上就要开始,而媒体签到区域依然有四五位同事,场内只有一位同事。在之后的活动总结会上,杨波便马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要对自己尖锐一点,要敢于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杨波说,他希望活动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而不是简单的量变积累。
面对做一名总经理的角色转换,杨波并没有逼自己快速适应,而是一点一点地吃透。“感受的时间越长,坚持的时间越长。”杨波花了小一年的时间,去用心感受这个角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在这其中也有过怀疑,也遇到过困难,也得到了同事、客户、老员工的很多帮助。
谈及工作精力的分配,他给了我们一个很意外的答案。那就是在业务上用百分之百,人才上也用百分之百,无形中为自己赋予了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他认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割裂的,要努力找到其中的交集,并把交集最大化。
“做事先做人”是在杨波加入职场第一天,妈妈给他的忠告。为了减轻员工的约束和压力,他规定了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员工可以选择9点上班6点下班,或者10点上班7点下班。在杨波看来,对员工的关爱和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人才能在这个行业内健康地流动,他也十分鼓励各行业的人都来尝试公关这项有魅力的工作。
在杨波看来,一个合格的公关人,首先要有强健的“消化系统”,一定要有好的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这不仅要学习,还要用心去感悟,同时还要快速地产出好的活儿。其次,要非常自律,包括自我激励,自我发现,自我提醒,在这个行业要保持一定的道德边界,这样才能有长期的职业发展。最后就是要有坚持,保持信念,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要结合自己的个性,发掘新的“潜能”。
采访的最后,杨波告诉记者,那个窗边的大鱼缸本来只被他放在角落,一直没时间打理,是同事们偷偷地帮他装了水,买了鱼放进去。那天早晨他推开办公室,便一眼看到了红红的小鱼在游动,兴奋不已。杨波笑着说:“有些事情不用我想,有人会替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罗德北京大家庭。”
版权声明:
1、为尊重原创,本站文章(尤指标注《国际公关》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2、凡本站标注“来源:XXX(非中国公关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获取授权,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
3、部分图片标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4、如需向中国公关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info@cipra.org.cn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第111期】李国威:公关的强势与弱势
- 新意互动:打造数字营销闭环生态体系,助力品牌破局增长
- 【总第111期】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整合的公众战略
- 【总第102期】公关能力,永远在线
- 【总第102期】快刀何:找对人,说对话,放最大
- 【总第102期】公关行业转型如何螺旋向上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总第102期】徐茂利:消失的2020
- 红旗渠连通“一带一路” ——写在红旗渠动工兴建60周年暨202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 | 课堂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拼多多,你的价值观底线在哪里?
- 创造增量用好品牌广告 ——对话胜加广告CEO马晓波
- 【102期/封面文章】企业取消公关部 这是个伪命题
- 【总第102期】李国威:独立公关人会是行业趋势吗 | 专栏
- 【总第102期】从凡尔赛文学,到社交时代公关价值思考
- 【102期/封面文章】解散公关部,公关赋能体系之破立与模式
- 【总第101】快刀何:公关咨询首先是生意咨询
- 姐夫李:向法律部学习写危机公关道歉信
- 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何去何从——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停招说起
-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40强排行榜、利润最强TOP10榜单
-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7年度调查报告
- 【第87期/人物】黄小川:期待有理想、有智慧的年轻人扎根到公关行业
- 【第89期/对话】万博宣伟:创名者带领中国企业智赢全球
- 疫情冲击下,大型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做好品牌?
- 优衣库×KAWS联名限量款“爆火”的机理与建议 | 课堂
- 卓越理论的互联网之问 | 前沿
- 外卖平台的品牌形象提升之路 | 特别报道
- 不忍回顾!2017年度最差十大危机公关!
- 驾驭风险 稳操胜券——滴滴公关案例分析
- 网易云音乐:深入洞察用户的情感营销
- 不可不知的“IP+产业” | 课堂
- 2020新年复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危机 企业的传播建议与口径
- 公关三十讲(四)| 从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看中国式公关的“对标PR”策略
- 危机公关,外企为什么总是慢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