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徐茂利:直播带货与品牌建设能否一箭双雕
文>徐茂利 帆济汇闻传播机构创始人
11月中旬,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一个朋友晒某品牌的豆浆机,很高兴地说到货了,是从李佳琦的直播间里“抢”来的。
今年“双十一”,电商直播爆发。阿里公布的数字显示,“双十一”开场1小时03分,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就超过去年“双十一”全天。全天淘宝直播带动成交近200亿元,超过50%的商家都通过直播获得新增长。新华社的报道也说,天猫平台“双十一”预售首日,有1.7万个品牌开启直播,其中销售额破亿元最快的单件商品仅用时6分钟,电商直播成为不少商家在今年“双十一”促销的标配。
根据阿里公布的Q3季度财报显示,手淘中以淘宝直播为代表的互动性、社区性功能今年已带来超过1000亿的GMV(成交总额)。连并不紧俏、也非刚需的豆浆机都要用“抢”,电商直播取得这个成绩,自然而然。
货卖得好,受益最大的,首先是主播,特别是头部的明星主播。一个“双十一”单人的销售额超过10亿的战绩,不光分成可以赚到盆满钵满,马太效应还加上了明星光环,名利双收,在这里真是实现了和谐统一。
消费者也蛮受益,看直播下单很方便,有动心的点点链接宝贝几天就能送货上门。主播要照顾粉丝的感受,往往能从厂商处拿到比较大的折扣,娱乐与实惠兼而得之,当然踊跃参与。
平台也乐见其成。虽然淘宝们都说是赔本赚吆喝,但商业化带来的真金白银,最终是要分一杯羮,只是转化的方式模式各有不同罢了。
在这场游戏里真正赔本赚吆喝的,可能是一些厂商。相对来说,真正具有规模带货能力的主播,还是一小群,集中在谦寻和美腕等头部机构,而和这些机构的主播合作,佣金高、时段竞争激烈。一些头部主播的专场报价达到了每小时 4—5万元。主播们为了兼顾粉丝的利益,维持自己的影响力,往往会要求厂商提供最优惠的价格,以致一些产品销量虽好,厂商的利润却是缺缺。
通过直播带货的品类和品牌也有受限,诸如美妆、服装、小家电类产品,可以现场展示、适合团购的产品通过直播比较卖得好,特别是一些知名度小一些的品牌,更适合主播以掘金的方式向粉丝推广。而大品牌和重决策商品,因为价格透明,影响下单因素较多,通过直播带货就效果较差。
一些品牌主参加这游戏,就只剩下一个独占理由,通过大量的销售,在产品抵达用户的同时,实现品牌的同步传播,希望通过流量池的转化,将主播的粉丝转化为产品的粉丝。这样既有销量保底,又能在品牌战略上试水一搏。
不过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盘算有风险。首先,急速爆红的主播们,因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关系,都不可能对产品有更多了解,因不了解产品而闹出笑话的故事流传甚广。其次,主播们快速在多个产品、多个品类间切换推广,个人的品牌越响亮,所推荐产品的品牌就越暗淡,难以形成鲜明印象,也难以实现持续的传播。品牌是要讲故事的,要形成清晰鲜明的定位,通过有温度、有细节、多渠道、重复地告知,才能形成一个印记。光是使劲叫“买它买它”,完不成这个任务,品牌决策需要清晰审慎。
当前,公关和营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想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品牌建设的思路,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不过,虽然公关和营销有不同的内核,但面对扑面而来的直播带货潮,公关人也不能盲目排斥,“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如何驾驭好这个渠道,顺势而为一举两得,还得多研究和实践。
版权声明:
1、为尊重原创,本站文章(尤指标注《国际公关》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2、凡本站标注“来源:XXX(非中国公关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获取授权,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
3、部分图片标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4、如需向中国公关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info@cipra.org.cn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第111期】李国威:公关的强势与弱势
- 新意互动:打造数字营销闭环生态体系,助力品牌破局增长
- 【总第111期】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整合的公众战略
- 【总第102期】公关能力,永远在线
- 【总第102期】快刀何:找对人,说对话,放最大
- 【总第102期】公关行业转型如何螺旋向上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总第102期】徐茂利:消失的2020
- 红旗渠连通“一带一路” ——写在红旗渠动工兴建60周年暨202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 | 课堂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拼多多,你的价值观底线在哪里?
- 创造增量用好品牌广告 ——对话胜加广告CEO马晓波
- 【102期/封面文章】企业取消公关部 这是个伪命题
- 【总第102期】李国威:独立公关人会是行业趋势吗 | 专栏
- 【总第102期】从凡尔赛文学,到社交时代公关价值思考
- 【102期/封面文章】解散公关部,公关赋能体系之破立与模式
- 【总第101】快刀何:公关咨询首先是生意咨询
- 姐夫李:向法律部学习写危机公关道歉信
- 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何去何从——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停招说起
-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40强排行榜、利润最强TOP10榜单
-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7年度调查报告
- 【第87期/人物】黄小川:期待有理想、有智慧的年轻人扎根到公关行业
- 【第89期/对话】万博宣伟:创名者带领中国企业智赢全球
- 疫情冲击下,大型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做好品牌?
- 优衣库×KAWS联名限量款“爆火”的机理与建议 | 课堂
- 卓越理论的互联网之问 | 前沿
- 外卖平台的品牌形象提升之路 | 特别报道
- 不忍回顾!2017年度最差十大危机公关!
- 驾驭风险 稳操胜券——滴滴公关案例分析
- 网易云音乐:深入洞察用户的情感营销
- 不可不知的“IP+产业” | 课堂
- 2020新年复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危机 企业的传播建议与口径
- 公关三十讲(四)| 从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看中国式公关的“对标PR”策略
- 危机公关,外企为什么总是慢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