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徐茂利:删帖的危机  
    2014-03-02      1423      作者:徐茂利      来源:《国际公关》       分享:

      曾经被视为危机公关杀手锏的删帖“业务”,现在遇到了自己的危机,这本生意经念不下去了。

     

      删帖“业务”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有三大需求:于客户,出了问题一删了之,可谓立竿见影;于公关公司,删帖业务简单清晰,而且一本万利;于合作端,点点鼠标坐地收钱,而且很多时候这钱是直接落入自己腰包,何乐而不为?有这样顺畅的一条产业链,删帖生意迅速流行起来,甚至出现了“先发帖,再删帖;有帖子删,没有帖子创造帖子然后删”的敲诈型业务,渐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事儿做大了便要受制约,网络删帖本不是一本正当的生意经,今天之所以再推进不下去,也有这么三条缘由。

     

      一是删帖触犯了法律底线。2013年9月9日,两高出台司法解释,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事责任,明确指出凡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2月5日,口碑互动等六家网络公关公司数十人因涉嫌删帖被抓捕,业界震动,这算明确地宣示了法律底线。

     

      其实早在2012年7月,有关部门便展开了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在北京,雅歌时代的100多名员工——包括清洁工阿姨都被带到派出所做笔录。当时一些公关从业者的第一反应还是“删帖违法吗”,现在来看,应该不是问题了。

     

      第二,从平台的角度来说,网站也不希望删帖成为一项业务。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建设一直有困难,原因之一便是网络信息在发布后,可以被删除。一个信息随时可能被删除和改变的平台,本来就要依靠严格的媒体管理和职业操守来维护,删帖生意却是在网站管理的堤坝里植入了一个个蚁穴,一部分个人固然得利了,但平台本身却大大受损。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网站都加强了内部管理,“内鬼”的风险大大增加,删帖只能存在于一些小网站、小论坛和不知道出处的空间了。

     

      三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的速度迅速提升,删帖已越来越难以达到信息屏蔽的效果。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核心是传播者,而不再是信息本身,如果不去消除负面产生的土壤,而只想着去切断信息的传播,其结果只能像是割韭菜,割掉一茬又来一茬,而且由于信息发布和删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成本差异,删帖的费用越来越难以承受,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小了。

     

      在真实而活跃的网络舆论场中,一个事件,总有人说好,也总有人说不好,这和传统舆论场中经过过滤的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普遍认为,对一个公共事件,如果能获得70%的认同,就相当于获得了绝对刚性的民意支持,而永远100分的好口碑,只能存在于伪造的环境中。在网络舆论场中长袖善舞的潘石屹说过一句话,不要怕人骂,一个好企业不是几句话就能骂垮的。提高负面舆论的耐受度,远比删帖有效而又可行。有正常耐受力的企业,在反击舆论攻击时也更有战斗力,如360周鸿祎,这个在骂声中成长的互联网大佬,恐怕没有花过一分钱去删帖吧。

     

      删帖的本质其实无异于掩耳盗铃,简单粗暴的删帖走到尽头,这不是危机公关手段的损失,而是建立新的方法论的一个机会。在新的形势下,正视“删帖”的不可继续,可以帮助客户放弃危机公关的鸵鸟思维,克服舆论洁癖,建立客观真实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机制,从而回归到沟通与化解的公关正轨上来。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