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朱旭东:野火春风“探”古城
    2018-02-02      1049      作者:朱旭东 易居中国创始合伙人、易居社区增值服务集团CMO、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董事长/总裁、宝库中国执行董事      来源:《国际公关》       分享: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王心刚老师演的,特好看,但却没有人知道那古城到底在哪儿。一直以为古城只是电影里虚拟的一个地方,直到我见到它,在夕阳里。


      这真的是一座古城,一座完整的建于明代的古城。它曾经是长城的一部分,就在北京的西北,护卫着首都,史称“京西第一卫”。


      公元1368年元月,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同年8月,大将徐达率兵25万攻入大都,宣告元朝灭亡。元朝残部虽退居漠北草原,他们不甘失败,以图东山再起。明朝采取了两条对策:一是争取蒙古诸部首领降服归顺;二是修筑长城,搞好防御。


      明洪武26年(1393)设宣府镇(今宣化),并设置前、左、右三卫(明代军事建制,辖兵约5600人),其中右卫就设在扼守坝上坝下咽喉要隘——野狐岭以南1.5公里处(就是今天的万全城)。相传,朝廷在议定右卫城地址时,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于坝下得胜口处,应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


      建文四年(1402)动工筑城,动用兵士、民工数万人,历时3年,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坚固城堡,也因此有了一个特别吉祥的名字叫“万全右卫”。从此万全卫城在明代的戍边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在600多年后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安静地伫立在夕阳里,满身尽带金黄甲,一言不发。


      巍峨的城墙有5层楼那么高,南北两个城门都保存完好,就连城门口的瓮城都保留着,且均开东门,这种“城套城”、“门套门”的设计是很科学的,使敌军进攻的线路不能一气呵成,甚至可以瓮中捉鳖,全歼来犯之敌。


      城墙上建有2座城楼。据考证,这些高大的楼平时可登高眺望,也能作为守城军士的住所,还能存放烟火、擂石等武器。作战时,则成为主将坐镇指挥和守城军士射击的据点。城墙本身就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所以城墙上的附属建筑都体现服务战争这一思想。城门、瓮城、城楼、角楼等附属建筑从不同角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攻、防体系,让人叹为观止。


      历经风雨,万全古城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内涵、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其中的庙宇文化最具特色。


      据考证,万全城的50多座庙宇多在明清时期建成,占地约占民居面积的十分之一。曾几何时,这里青砖绿瓦,飞檐斗拱,道观、寺院、庵堂林立,只听得鼓乐阵阵,仙乐飘飘,诵经声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文运昌盛、风调雨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在城墙东南角的魁星阁——在一个纯粹的军事城堡上,也没有忘记读书人的事,祈求上天掌管文章兴衰的神——魁星保佑万全城文运昌盛,兴旺发达。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原因,万全城的50多处庙宇已毁坏殆尽,仅有少量庙房遗存。


      穿过600年的城门,我们看到古城里的传统十字大街格局依然存在,老宅土屋互相纠缠,原住民的生活环境确实需要改善。


      如何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传承,成为万全区政府和我们运营顾问服务商一起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相信,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万全古城,一定会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勃勃生机。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