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社发布《2017中国媒体内容生产者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2017年7月11日,美通社正式发布《2017中国媒体内容生产者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报告针对1,167名专业媒体内容生产者展开调查,从媒体人的职业发展状态与工作习惯、影响媒体信息获取与内容生产的因素、企业新闻内容的偏好、新传播技术对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2017年,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人工智能”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在今年首期的奇葩大会上,李开复谈到人工智能的话题时说,未来有50% 的人类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高晓松说在人工智能愈发兴起的未来,内容将成为世界的主宰。
内容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甚至衣食住行,影响着我们对身边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曾有预测说,到2030 年,90% 的新闻都将由计算机撰写,而一些勤奋的机器人甚至可以在此之前就获得普利策奖。事实上,人们所获取到的内容,越来越多地与智能内容技术有关。而在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媒体内容生产者们的工作习惯受到了哪些影响?
美通社今年联合蓝媒汇、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针对媒体记者、编辑等专业内容生产者,继续发起关于其职业发展与工作习惯变化的调查,累计得到1,167 名受访者通过在线问卷与线下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参与。
美通社中国区受众拓展部负责人刘晓林表示,“我们希望探寻2017年移动化设备与场景、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和内外部因素,对媒体内容生产者在信息获取、内容生产、分发等方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同时,我们就这些话题对参与调查的数十位资深媒体人进行了一对一的问题访谈(视频专题:3分钟看懂2017最新媒体趋势),相信他们的见解,能够对您带来一些启发与参考。”
重要发现
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相比2016 年并没有大幅提升,月收入超过2 万元的比例仅为3.3%,但却有近八成(79.2%)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五年仍将继续从事媒体职业,比去年提高十个百分点。

平均每三个媒体人中就有一个在做自媒体,半数人(52.1%)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绝大多数(85.5%)为个人模式运作,内容形式基本为图文(90.2%),其余是以短视频、音频、直播等为主的多媒体内容帐号,占据近一成。

职业媒体人自媒体发展状况画像
对于大多数媒体人来讲,自媒体并不是一个可以挣大钱的事业,近半数媒体人(48.3%)只是为了兴趣爱好,两成(18.7%)作为内容创业,仅有不到一成(8%)记者做自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
七成以上媒体人(74%)除供职媒体外的内容撰稿或自媒体收入,占据每月总收入比例在 5% 以下。平均每37 个人中才有1 人外部撰稿或自媒体的收入能够超过所供职媒体的月薪资收入。

媒体人运营自媒体收入占比情况
内容生产者对使用移动化设备获取信息重度依赖,近半数(49.5%)受访者每天使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的时长在 3小时以上,但内容创作依旧是在传统的PC 电脑端(90.9%)与固定办公场景中完成。

您最经常的内容生产场景是?

内容生产者进行创作内容时最常使用的设备
缺少高质量的信息源依旧是媒体在内容生产中最经常遇到的困扰,如,获取不到想要的信息(49.6%)、缺少选题线索(40.1%)和采访资源(38.8%)。分别有接近2 成的记者表示内容被报道对象干预或撤改稿,是其最经常遇到的困扰。

媒体人在内容生产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困扰
行业观点、新产品新服务、人物访谈、创新故事是受媒体普遍关注的企业新闻类型,而促销 / 营销活动、获奖新闻等内容,媒体的关注意愿最低。近三分之二(62.8%)的媒体希望企业的新闻内容中带有更多行业观点性信息。

新闻稿(56.2%)、产品资料(45.7%)、企业介绍信息(36.5%)是媒体在访问企业官网时最常查询的内容,其次是高管信息(30.7%)、案例研究(29.1%)、与联络信息(28.1%)等。大多数媒体(67.6%)希望能够查询到企业至少3 年以上的新闻稿件内容。

新闻稿中最受媒体“讨厌”的词
绝大多数媒体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持乐观支持态度,对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是有益互补与促进。从自己的作品被分发的情况来看,近半数(49%)的内容生产者表示人工为主、机器算法为辅的推荐方式,带来的阅读效果最好。

2017 年大数据(42%)与视频直播(41.8%)等技术将会对媒体人工作带来最多影响,多数媒体人认为未来的人工采编生产深度调查类报道(77.4%)和观点型新闻(56.7%)内容会更有优势,而新闻消息、数据类新闻和趋势类新闻,机器算法会比人更具优势。
数字可视化新闻(45.1%)、深度故事报道(42.4%)、视频拍摄剪辑(29%)、摄影技巧(25.4%)、VR 场景新闻制作(24.9%)等,是内容生产者最希望未来获取的专业技能培训,渠道的内容生产也正在朝着数字可视化、深度化、多媒体化、场景化等方向发展。
“很高兴能和美通社共同发起针对专业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调查,作为“最懂你的信息平台”,我们特别关注优质内容的生产与丰富内容生态的形成,这是我们推荐算法的源头。所以我们一面将智能分发技术沉淀下来的数据通过媒体实验室即时提供给媒体人,一面密切关注着数据、技术对于媒体人带来的影响,希望更好地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与交流。”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负责人刘志毅表示。
“今年是蓝媒汇第二次联合美通社发起针对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调查,”蓝媒汇创始人韩辉表示,“技术在提升内容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对内容生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真正专业的内容生产者,生产出优质的内容,才能链接住有价值的用户,最终实现内容的商业价值和变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说道,“从调查结果看,媒体人的身份和角色正在逐渐泛化,既是内容采集者、也是产品创意者,既是专业媒体的从业者、也是自媒体的实践者。如何在重构专业范式和边界的过程中,探索专业实践的创新、坚持专业精神的内核,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深思。”
报告完整版免费开放下载 http://www.prnasia.com/marketing/survey-2017
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http://www.prnasia.com/story/141491-1.shtml
美通社2016亚太区记者职业工作习惯调查报告
http://en.prnasia.com/story/160654-0.shtml
关于美通社
美通社在创新的企业传播服务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帮助全球企业和机构联系和接触他们的目标受众。美通社通过其多渠道发布网络、受众情报、定向、评估及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传播服务,帮助企业和组织与媒体、消费者、决策者、投资者及普通大众进行充分、及时的动态对话,从而为塑造品牌、打响知名度、影响公共政策、推动销售和筹集资本提供支持。
美通社1954年开创了企业新闻稿发布行业的先河,2016年成为一家Cision旗下公司。通过分布在南北美洲、欧洲、亚洲和中东16个国家和地区的办事处网络,借助与全球领先新闻机构之间的独特关系,用40多种语言将客户与170多个国家的受众联系起来。
版权声明:
1、为尊重原创,本站文章(尤指标注《国际公关》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2、凡本站标注“来源:XXX(非中国公关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获取授权,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
3、部分图片标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4、如需向中国公关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info@cipra.org.cn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第111期】李国威:公关的强势与弱势
- 新意互动:打造数字营销闭环生态体系,助力品牌破局增长
- 【总第111期】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整合的公众战略
- 【总第102期】公关能力,永远在线
- 【总第102期】快刀何:找对人,说对话,放最大
- 【总第102期】公关行业转型如何螺旋向上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总第102期】徐茂利:消失的2020
- 红旗渠连通“一带一路” ——写在红旗渠动工兴建60周年暨202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 | 课堂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拼多多,你的价值观底线在哪里?
- 创造增量用好品牌广告 ——对话胜加广告CEO马晓波
- 【102期/封面文章】企业取消公关部 这是个伪命题
- 【总第102期】李国威:独立公关人会是行业趋势吗 | 专栏
- 【总第102期】从凡尔赛文学,到社交时代公关价值思考
- 【102期/封面文章】解散公关部,公关赋能体系之破立与模式
- 【总第101】快刀何:公关咨询首先是生意咨询
- 姐夫李:向法律部学习写危机公关道歉信
- 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何去何从——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停招说起
-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40强排行榜、利润最强TOP10榜单
-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7年度调查报告
- 【第87期/人物】黄小川:期待有理想、有智慧的年轻人扎根到公关行业
- 【第89期/对话】万博宣伟:创名者带领中国企业智赢全球
- 疫情冲击下,大型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做好品牌?
- 优衣库×KAWS联名限量款“爆火”的机理与建议 | 课堂
- 卓越理论的互联网之问 | 前沿
- 外卖平台的品牌形象提升之路 | 特别报道
- 不忍回顾!2017年度最差十大危机公关!
- 驾驭风险 稳操胜券——滴滴公关案例分析
- 网易云音乐:深入洞察用户的情感营销
- 不可不知的“IP+产业” | 课堂
- 2020新年复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危机 企业的传播建议与口径
- 公关三十讲(四)| 从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看中国式公关的“对标PR”策略
- 危机公关,外企为什么总是慢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