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理论中一些边界概念的思考
    2018-06-04      3098      作者:侯向平      来源: 本站       分享:

      公共关系中除了“传播”的定义之外,还有一个概念经常处于各类学科、各种人群的交叉角度的评论和研究中,这就是“关系”一词。


      分析公共关系理论中有关“关系”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总觉得有“意犹未尽”之感。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以下些问题的困惑和不解:


      1、“关系”是唯物的或是唯心的,或者二者兼有?

      2、“关系”是否是具有商品的定义、传播内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3、“关系”是否是“非实物化商品”?

      4、“关系”是否“结果导向”的,还是具有“过程关系”的目标?

      5、衡量“关系”中的信任、态度、行为等几种维度或评价指标,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体现?


      通过大数据中的文本分析的调性,实践运用中已经开始了对于关系衡量,其维度是涉及事件相关人之间的态度,态度中的分类可以有积极、中立、消极、抵触、反感等。


      “关系”是一系列有关识别、建立、生存、结束等过程行为的结果,而决定这个“过程行为”的常常与三种真实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事件的类型是:已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将要发生的事。而这类事件其中的元素牵涉到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关会烙上不同行业的痕迹,即“关系”具有鲜明的商业领域、政治领域及文化领域的特征。比如在商业领域中关系的特征有:


      商业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那种互为有益、有利的关系。


      不仅如此,行业及技术的跨界整合及其运用,使得其中有些行业元素相互交织,比如商品中的政治化现象,其关系具体体现是:关于你买的是什么?而不是你是否买它们?又比如,媒介中的资本化将会产生以下现象:


      1、 传播内容将受众转变为商业组织的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持续征服用户;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技术的紧密运用,减少了商品宣传环节、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价值实现进程与空间;


      这类事件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对公共关系中的“关系”产生着深层次的影响。


      公共关系的理论为业界实践、应用带来精细化及其学科细腻化的可能性,但其本身并不能将这些可能性转变为最终的结论,因此,必须不断持续地对公共关系中如“传播”、“关系”等边界概念细致的思考以促进这种可能性的发展。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