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55期人物】谭明:同心共进 志在巅峰

1999年6月,谭明租了一间不到五十平米的办公室,请了四位员工,买了两台苹果机,在创业热潮的鼓舞和一腔热血中成立了灵思云途,以开展广告业务为主。转眼二十三年过去,从五十平米的办公室到如今成立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全资子公司,从不到十人的团队到如今员工数百人,业务涉及众多领域。
历经风雨的灵思云途已成长为行业内业绩出类拔萃的中大型企业,谭明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突破自我,带领团队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谭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灵思云途成立一个月之后,谭明有了第一个客户建达蓝德,公司开始了正常运转。运转起来只是起点,为了存活下来,谭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即使是公司的创始人,但那时的他丝毫没有享受到领导该有的待遇,更像是一名勤勤恳恳的打工人,身兼数职,在客户之间奔波忙碌。
在公司成立后不久,偶然间谭明察觉到公关、整合营销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巨大,于是他注册了灵思的公关公司,开始扩展业务。“当时就是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有企业在招标,我就打电话过去了,介绍我们公司然后表达想参加竞标的决心。一开始他们是拒绝的,说不太方便,因为我们公司太小了。我就说你有勇气才会有好的结果……”
在真诚地努力下,谭明争取到了这个客户看方案的机会,他写了一个300页的PPT发过去,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反馈回来的电话,说给他一个去讲标的机会。背上电脑,谭明一个人出发去自己演讲,在演讲中充分诠释灵思的特色,优秀的表现得到了客户的诸多认同,谭明说:“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将客户的客户当成是灵思的客户,是灵思能够在此次竞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这次竞标谭明拿下的是三星公司这个大客户,在与众多行业巨头公平竞争时,谭明出色的表现为灵思今后在公关、整合营销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敲定合作后,三星公司要求把PPT去掉200页,谭明发现去掉的都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内容,只保留了公关传播的模块,这再一次为谭明扩展了思路,公司发展要稳扎稳打,做客户真正需要的方案,不能急于求成。
2005年,灵思成立了上海公司,2008年成立广州公司。2009年11月,在金融危机走下坡路时,作为领导人,谭明大胆地提出扩张发展的战略,这个想法让很多灵思的内部员工都感到一丝恐慌,很多人认为在大环境不稳定的现状下,公司更应该以自保为主,保证当前及今后能够稳健发展。谭明则认为灵思的发展要靠长期战略,而不是看眼前的困难得失。
最终,领导层经过20天开会论证,全票通过了谭明的提议,如今看来,当初的“冒险一搏”,在灵思的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让灵思迈向了更高一层台阶,时间也印证了谭明这位大家长深谋远虑的正确。
这二十三年间,硕果累累,精进不止。在管理上遇到问题谭明便到清华念EMBA班,逐渐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为了有效办公,他花千万元成本开发业内领先的“协同办公系统”,将全国各地分公司有效整合。发现公司工作流过细过于繁琐,他下决心将所有部门拆分重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邀请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制定灵思的“天阶”培训计划,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完善灵思的培训模式。引领公司开展本土业务,也逐渐参与国际业务的运作、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016年谭明受聘成为中国广告智库专家会员,2018年谭明获得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杰出成就奖,2021年谭明获得中国公关行业30年行业成就奖。如今他成为灵思的幕后掌舵人,成为行业的领军者,荣誉与重担同在。
每每谈到团队,谭明都会说起在创业初期一件难忘的事,他说那是他们团队精神最好的体现。
公司成立初期去做客户的活动,只有谭明和一个女同事,三天工作结束以后回来报销,同事给了他1张出租车票,报销金额是10块钱,从两人分开的地方到酒店总共200米的路,同事跟谭明说当时实在走不回去了,就打了个车回去。这就是当时灵思的拼搏精神,也是多年来灵思团队一直传承下来的精神。
谭明说:“人才是公关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很多时候我可能不是对自己有信心,而是对我的团队有信心,我相信这个团队,有这个团队在,什么问题都没有。”
初到灵思的人都会被其充满朝气的工作氛围所感染,每个人都充满干劲、每个人都朝气蓬勃,据谭明介绍,实际上公司里也有五十多岁的老员工,但整个公司的氛围却积极又年轻,他说这是因为灵思年轻的不是员工个人的实际年龄,而是心态。
灵思一直强调的是“有激情的创造”,整个公司数百人都有“激情创造的精神”,这个组织就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谭明认为,做策划、做创意首先需要的并不是专业,而是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出色的公关人士需要具备年轻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公关、营销是个年轻的事业,总是要接触到当前社会的新鲜事物、热门话题或者潮流趋势,因为要共同创造的东西是新鲜年轻的,所以在事业面前可以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年轻人。
拥有热爱和年轻心态的同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也在团队中起着积极作用。灵思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聚人成众,聚众成峰”,强调员工的个人力量与团队力量相结合,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员工和团队需要不断的突破自己,拥有不妥协的决心,共同向着目标努力。
据谭明介绍,灵思的企业价值观的是“使命必达”,说起来很轻松又上口,但是它很难做到,要不断地突破、挑战自己,去达成所见即所得
多年来谭明与团队员工相携相助,砥砺前行,从只有一个客户的广告公司,成为如今与包括一汽-大众、宝马、宝洁、伊利、中国工商银行等多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合作的全方位大数据营销机构,客户遍布汽车、消费品、金融等主流行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三个全资子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国百余个重点城市。
在生活中谭明是好奇心很强的人,当社会上出现新鲜事物时,他会兴奋不已,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像喜欢围棋和滑雪一样,他既可以安静地沉着思考,也可以追求刺激挑战高难度,适时而动是他智慧所在。
一直以来,公关最吸引谭明的是创造,持续地创造会带给他激情。虽然与传统行业相比,公关走进国内市场的时间并不久,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信息因为诸多因素交相影响变得错综复杂,特别是近几年受到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的长尾影响。
在谭明看来,当今世界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其中自然也有机遇需要及时把握,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突破,而突破即创造。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让谭明深受触动,他坚信,唯有自强,才能给人以自信,给团队以自由。作为公关行业的前辈,他眼中的公关早已和广告、营销、新媒体、社会责任、甚至政府关系等都密不可分,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可能产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谭明期待着,也将继续积极拥抱未来,带领灵思发展成为有厚度的企业,在行业中在时代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 | 《国际公关》记者 杨杨
原文刊登于《国际公关》杂志2022年12月刊总第155期

中国公关网·《国际公关》杂志
微信号|CIPRA_2013
www.chinapr.com.cn
联系、投稿、合作邮箱:
service@prmagazine.com.cn
版权声明:
1、为尊重原创,本站文章(尤指标注《国际公关》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2、凡本站标注“来源:XXX(非中国公关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获取授权,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
3、部分图片标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4、如需向中国公关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info@cipra.org.cn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第155期人物】谭明:同心共进 志在巅峰
- 黄小川:用车宇宙助推中国汽车产业更快地迈向元宇宙营销时代
- 【总第155期】磨练大处思考的公关利器
- 【总第155期】价值传递,互动营销的驱动器
- FINN Partners:用公共关系赋能大健康领域
- 对话张文轩:35年专注科技,看霍夫曼公关如何成为全球科技客户的可信赖合作伙伴
- 公益品牌的瓶颈和出路 ——对话深圳公益学院教授匡冀南
- 【总第127期】为情怀买单?
- 如何打造受人尊重的企业品牌? ---解读“企业影响力模型”
- 【总第123期】品牌从故事开始
- 【总第123期】从学术的角度看公共关系
- 从骑共享单车摔伤看共享经济服务水平的提升
- 【总第123期】品牌出圈后的进阶挑战:如何靠热度打造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 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总第123期】品牌出圈,三大门派面面观
- 【总第123期】公共关系的“公共性”不能跑偏
- 【总第123期】跳出传播看出圈 探寻出圈的商业逻辑
- 姐夫李:向法律部学习写危机公关道歉信
- 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何去何从——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停招说起
-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40强排行榜、利润最强TOP10榜单
-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7年度调查报告
- 【第87期/人物】黄小川:期待有理想、有智慧的年轻人扎根到公关行业
- 【第89期/对话】万博宣伟:创名者带领中国企业智赢全球
- 疫情冲击下,大型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做好品牌?
- 优衣库×KAWS联名限量款“爆火”的机理与建议 | 课堂
- 卓越理论的互联网之问 | 前沿
- 外卖平台的品牌形象提升之路 | 特别报道
- 驾驭风险 稳操胜券——滴滴公关案例分析
- 不忍回顾!2017年度最差十大危机公关!
- 网易云音乐:深入洞察用户的情感营销
- 不可不知的“IP+产业” | 课堂
- 公关三十讲(四)| 从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看中国式公关的“对标PR”策略
- 2020新年复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危机 企业的传播建议与口径
- 危机公关,外企为什么总是慢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