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李国威:记者为什么要转公关
文>李国威 资深公关人士
从公关的山头四望,满眼都是前媒体人。
这两年还不断收到同行信息:“李老师,我从媒体转公关了,请多关照啊。”以前你们都是让企业闻风丧胆的主编、主笔、资深调查记者,一直都是人家请你们关照啊,现在怎么突然反过来了?
我做过七年新华社记者,20年企业公关,从过来人的角度比较了一下记者和公关的相同和不同。
第一个相同点是:在大场面里做事。
做记者,你怎么也要报道过一次两会吧,怎么也得参与记录过一个全国人民记得起来的重大事件吧,不管是非典、三聚氰胺、疫苗事件,还是政坛风云、海湾战争、911事件、叙利亚冲突、印巴争端、中美贸易战。
做公关,你服务的企业怎么也得参与过一次春晚红包、奥运赞助、世界杯营销、医改、电改、5G、产业升级这样的事件吧。
记者和公关都是看大事件的,公众都是关注大事件的,你说公众俗气、“公众该死”、公众不可教,世界就是这样的。你在一个芝麻企业做公关,你的产品只有20个小客户,不是说不需要公关,是对你自己不利啊。
所以不管做记者还是做公关,都要看有没有见大场面,经历大事件的机会。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都特别势利地盯着有曝光度的活儿,打基础的时候要干好脏活儿累活儿。我刚在新华社做编辑,每天就是上夜班把国外分社记者写的英文新闻翻成中文。
我中学同学在美国学新闻,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一家地方报纸写讣告,我说写这些东西多枯燥啊,可是我同学说,用有限的篇幅,准确生动地回顾一个人的一生,你知道多难,多有意思吗?
后来我同学也转了公关,在美国大企业,最后做到耐克北美地区公关总监。从看似最无聊的小事做起,做好做精,然后盯着大场面大事件,到大媒体做记者,大公司做公关。
第二个相同点是:用大视角看问题。
企业为什么喜欢找前媒体人做公关,当然你说企业比较势利,找个总编辑搞定主要媒体让他们不说自己企业坏话,其实更重要的理由是:媒体人能从政治、政策、舆论的角度看商业问题。
做一个产品上市活动,普通公关人的思维流程是:从市场部拿到产品定位、产品亮点,邀请公关公司根据这些关键信息做活动创意、传播创意、线下活动、线上传播。
媒体出身的公关人的思维流程是:这个(系列)产品与今年政府的目标,今年两会传递出的主题有何关联,我们如何体现先人一步的行业高度,如何在传播产品信息的基础上,为产品找到一个传播的制高点,制造能引发媒体和公众转发和讨论的议题?
顶住春晚发红包的流量压力和技术压力体现了百度怎样的能力?瑞幸咖啡下一步还要不要继续挑战星巴克?讲了多年“产业报国”的联想需要根据何种产品确定怎样的传播主题?
记者和公关也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记者单兵作战,公关集体作战。
我在读新闻系研究生时,有个同学是上海电视台的,他考到我们这个班就是为了毕业后去新华社。他说电视记者采访要有摄像、司机等一群人,新华社的文字记者自己采访自己写稿,自在洒脱,是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实公关就像电视记者,一个人玩不转,你必须依靠团队,调动团队。记者转公关一开始最大的不适应也在这里,以前是自己写稿,而在企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预算要老板批准,方案要一起讨论,用服务公司要找采购部走流程,法律部看合同。公关是一个沟通者,而且级别越高,调动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自己做事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很多记者出身的公关,做了高级职位以后都不会写稿了,不会就不会呗,转型是为什么呀。
记者出身的公关,就像踩着一个金色的踏板,让这个踏板帮你快速跳跃,别成为限制你的高级摆设。
版权声明:
1、为尊重原创,本站文章(尤指标注《国际公关》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2、凡本站标注“来源:XXX(非中国公关网)”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获取授权,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
3、部分图片标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4、如需向中国公关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info@cipra.org.cn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 【总第111期】李国威:公关的强势与弱势
- 新意互动:打造数字营销闭环生态体系,助力品牌破局增长
- 【总第111期】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整合的公众战略
- 【总第102期】公关能力,永远在线
- 【总第102期】快刀何:找对人,说对话,放最大
- 【总第102期】公关行业转型如何螺旋向上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总第102期】徐茂利:消失的2020
- 红旗渠连通“一带一路” ——写在红旗渠动工兴建60周年暨202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 | 课堂
- 【总第102期】黄明胜:信息无价,不仅关乎技术
- 拼多多,你的价值观底线在哪里?
- 创造增量用好品牌广告 ——对话胜加广告CEO马晓波
- 【102期/封面文章】企业取消公关部 这是个伪命题
- 【总第102期】李国威:独立公关人会是行业趋势吗 | 专栏
- 【总第102期】从凡尔赛文学,到社交时代公关价值思考
- 【102期/封面文章】解散公关部,公关赋能体系之破立与模式
- 【总第101】快刀何:公关咨询首先是生意咨询
- 姐夫李:向法律部学习写危机公关道歉信
- 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何去何从——从大理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停招说起
-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公关传播行业财富40强排行榜、利润最强TOP10榜单
- 中国公共关系业2017年度调查报告
- 【第87期/人物】黄小川:期待有理想、有智慧的年轻人扎根到公关行业
- 【第89期/对话】万博宣伟:创名者带领中国企业智赢全球
- 疫情冲击下,大型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做好品牌?
- 优衣库×KAWS联名限量款“爆火”的机理与建议 | 课堂
- 卓越理论的互联网之问 | 前沿
- 外卖平台的品牌形象提升之路 | 特别报道
- 不忍回顾!2017年度最差十大危机公关!
- 驾驭风险 稳操胜券——滴滴公关案例分析
- 网易云音乐:深入洞察用户的情感营销
- 不可不知的“IP+产业” | 课堂
- 2020新年复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危机 企业的传播建议与口径
- 公关三十讲(四)| 从瑞幸咖啡挑战星巴克,看中国式公关的“对标PR”策略
- 危机公关,外企为什么总是慢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