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张小平:大数据时代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2015-11-07      1144      作者:张小平 中国社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大数据与智能化》杂志执行总编、思想坦克智媒体创始人         来源:《国际公关》       分享: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以来,管理学始终是“显学”之一。以往,管理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一直是企业——或者说新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管理实践及其对这种实践的研究,面向的也主要是企业。但最近几年,其开始快速地从企业扩展至社会领域,尤其是政府部门。于是,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概念也逐步“显化”,可谓是“显学中的显学”。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大数据时代来了!

      大数据首先是一种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并据以进行决策的技术、工具与解决方案。实际上,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并不是新课题,但在过去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它们的价值是无法被挖掘出来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力与效率

      大数据的最大价值是基于数据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一是从内容角度看,大数据就是海量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数据的价值从量变上升到质变,能够直观地呈现经济与社会运行的规律,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就是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整合、控制。数据并非越多越好,大数据的本质不是数据的体量大,而是能透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社会的规律、人类的行为模式。

      2.改变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边界与角色

      内容的增加意味着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边界扩大了,一方面是在大数据的透视下,让政府看到更多更细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合作,与企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交换数据,增加自己的数据积累。边界扩大的结果是角色的改变,今后再谈社会治理主体就不再限于政府。这并不会弱化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地位,政府仍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部门,是主导力量。只是政府人员要有新的角色意识,要知道仅凭个人或集体智慧已经很难全面认知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本质,把握事物规律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

      3.创新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理念与模式

      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来说,大数据就是一种“生产工具”,它带来的是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过去,与政府相联的字眼是“统治”、“管理”、“管制”,而在大数据时代,这一字眼被“收编”成了一个词:“治理”。这不只是用语的变化,而是理念的变化,即治理主体由“一手包办”向“全民参与”转化,治理维度由“单向管理”向政府、社会和群众“协同治理”转变。而这必然会带来模式的改变:大数据将推动公共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从单兵作战管理向协作共享型管理转型;从柜台式管理向自助式全天候管理转型;从被动响应型管理向主动预见型管理转型;从纸质文书管理向电子政务管理转型;从廉政风险隐弊型管理向风险防范型管理转型。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也是正面的。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说,“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力运行处处留痕,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实现‘人在干,云在算’。”


    中国公关网

    • 微信扫描二维码
    • 订阅“微信”公众号
    •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